周易哲学解读_《周易》哲学解读 导说第五篇(十七)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周易》哲学解读 导说第五篇(十七) (第5/5页)

,还是取得很大突出。……李宗琨抓住这种表达方式不放,以为张先生是以《周易》简单比附商周时期的数字卦,这是见其小而忽其大。其实张先生要论证的是,《周易》是从早期数字卦发展而来,而不是等于早期数字卦。两种数字卦,可能有某种继承关系,但又不完全一样。关于第二条,我想说的是,只要不带偏见,只要有足够的理解力,在张先生的三篇文章中,你会发现,他始终认为,早期筮法是个很大的谜,因而并未为这个问题下最后结论,也不认为现在可以下这个结论,更没有认为大家不可以讨论”。

    从李零读《张政烺论易丛稿》一文中所知台湾学者李宗馄(李零读《张政烺论易丛稿》一文中误为李宗琨,其后被纠正)先生批驳张政烺“研究全是主观臆说,大陆学者都是风行草偃”,笔者倒是认为李宗馄所言很是有见地的。因为张政烺的“数字卦”说,确实是个错误的命名和主观臆说,而且还有很多知名的学者跟着人云亦云,以讹传讹。

    把商周时期出现在不同器物上的那套六十四个不相同的“六联体”符号说成是“数字卦”的始作者张政烺,我们不能不认为张政烺在《周易》学术上开了一个很坏的先例。???

    譬如,张政烺的《试译周初青铜器铭文中的易卦》一文“补记”中关于青墩遗址出土鹿角上的刻纹而释读为“易卦刻文”的错误说法。而造成众多学者跟风以讹传讹的引证,错误认为“易卦符号”早在5000年前就出现了。???周易归来的周易哲学解读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