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_第123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23节 (第4/7页)

大的运输能力,铁路都没几条,更何况公路。

    再加上开始试生产后发现马鞍山的煤炭不合适,又从德国进口了焦炭数千吨。

    反正从1890年开始,花了五六年,竟然还没有炼出钢,银子却花去了560多万两。

    即便后来改用江西萍乡的煤,产出的钢铁还是太脆,动不动就裂,完全不能用。

    总之走了很多弯路,花了很多钱,张之洞才知道机炉采购的型号不对,不能去除钢铁中的磷,因此导致了钢铁脆性太高。

    然后又向日本借款300万,把之前的酸性机炉改成了碱性配置,才成功炼出合格的钢。

    只能说这就是学费啊!谁叫自己不懂哪,都是无法避免的弯路。

    但肯定不能说张之洞落后,因为横向比较的话,汉阳铁厂是亚洲首创的大型炼钢厂,即便日本,钢厂的建设也要晚了几年。

    张之洞通过这些事,彻底明白了科学与技术的重要,不是想做就可以做成,必然需要懂,更要用懂的人。

    可惜懂的人真心少,于是又兴建教育,为此衍生出了武汉大学的前身自强学院。

    实际上张之洞其间还曾当过短暂的两江总督,任上开创了三江师范学院。这个学校相当不得了,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江苏大学、江南大学等九所高校都将1902年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视为校史源头。

    简直难以置信!

    现在好不容易国内出来一个懂科学的人,张之洞当然想找过来认识认识,而且李谕懂的还是上游的数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