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_第195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95节 (第5/7页)

学,这所学校流传了下来,还出了不少名人,就比如蒋校长的两位儿子蒋经国和蒋纬国。

    李谕说:“虽然不敢说能不能媲美洋人,但总归不可能比他们差。”

    “好!”杨斯盛说,“有帝师这句话,更让我放心!别管多难的项目,我都会用最好的质量为你完成。”

    李谕摊开一张平面图:“这块地并不算大,仅有二十来亩。我的想法是建三栋楼,成凹字形排列,为了增加建筑面积,尽可能建得高一些,至少四层。”

    这在后世是个非常稀松平常的条件,不过杨斯盛听后却有点犯难,沉思一会儿问道:“帝师的这块地在何处?”

    李谕说:“静安寺西边。”

    杨斯盛经过大半辈子的营造生涯,对上海的地质算是比较了解,说道:“那块地的条件应该说得过去,但如此高的屋舍我并没有做过,不知道砖石撑不撑得住。”

    钢筋混凝土已经在美国开始使用,但国内现在还真没有。

    于是李谕说:“可以使用洋灰配合砂石以及钢筋,把钢筋置于楼板靠下的位置,承受拉应力;混凝土抗压,放在楼板上部。”

    杨斯盛问道:“我不太明白,什么力?”

    李谕拿出一张纸,给他解释了解释钢筋抗拉以及混凝土抗压,然后楼板中部受力后凹陷就会出现的下部边长,也就是受拉;上部变短而受压的模型。

    都是结构力学中最基本的东西,杨斯盛即便不懂力学,但是李谕这么一画图,很快也晓得了他的意思。

    “如果真能如帝师所言,或许还真行得通。”杨斯盛说。

    李谕笑道:“当然行得通。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