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_第103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03节 (第6/7页)

謇现在已经辞官经商,不过在晚清的格局下,办实业根本离不开朝廷的人脉,所以张謇此后也一直与朝廷地方封疆大吏们保持着联络。

    严复在旁说:“可不是吗,昨天季直刚来到大学堂,立刻找我了解关于你的消息。”

    “那肯定!”张謇说,“现在我中华大地找到个科技人才谈何容易?本人也算草创纱厂数年,明白了我们与西洋诸国有着多么大的差距。厂中所有机械都是采购自英吉利国,简简单单的纺纱机我们都无法搞清原理,谈何军舰大炮。”

    张謇现在算是晚清少有的“人间清醒”。

    当初他的大生纱厂也差点办不起来,几位官员说好的融资突然没影,好在张謇听从沈敬夫的建议,破釜沉舟,不再等资金,直接全面生产。然后用售卖棉纱的收入再去购买棉花,维持运转。

    所幸随后的几个月里,棉纱的行情看好,纱厂的资金不断扩展,不但纱厂得以正常生产,年底还略有结余。大生纱厂才算生存了下来。

    这种路数在后世见怪不怪,最典型的就是曾经拿着期房炒房的那帮人……

    李谕承认道:“差距确实很大,不过很多人却依然未能正视差距。”

    张謇叹了口气:“不仅没有正视差距,甚至已经有许多人选择放弃,心中已经自认不如洋人。”

    严复对此也深有感触:“许多人真的是怕了。”

    “所以我才说有你不简单,”张謇道,“终归是让我们明白,原来国人依然可以学明白最难的西学,着实让人振奋!实不相瞒,我去年刚刚创立了一所通州师范学校,我经常告诫学生,要积极学习西学,以李谕先生为榜样,奋起直追。”

    通州师范学校在后世,是与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南洋公学师范馆一同被公认为中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