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十八章 应激反应 (第2/5页)
儆猴”的“立威”意味极其明显。 朝野上下,都有共识:加皇上“兵事”“洋务”功课。上位者的决心是坚定不移的,继孙东谋而起的,遭受的,肯定就不是痛骂,而是暴打了。 也是关卓凡运气好,最早跳出来发难的。只是一个詹事府的右庶子。 言路所谓“翰詹科道”,“翰”是翰林院,“詹”是詹事府,“科”是“六科给事中”,“道”是御史道。其中,六科给事中和御史道都属都察院。在翰林院、詹事府、都察院三者中,翰林院地位最高,都察院权力最大,而位置最尴尬、最不重要的,就是詹事府。 詹事府最早是太子的辅佐机构。康熙废储之后,“太子”二字便不存于清朝政治,詹事府的本职消失,蜕变成一个纯粹的清秘之地。在功能上,詹事府和翰林院其实是重叠的,分翰林院的一点活儿来干。有资格进翰林院但暂时进不去的,在这儿先打打杂。 就是说,这其实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机构。 原时空光绪二十八年,即1902年,改革官制,实行新政,第一个被裁掉的,就是詹事府。 如果孙东谋供职的地方是翰林院或都察院,就不好派人跑进去大庭广众地指着鼻子骂了。 这种方式的打脸,左右人等也会疼痛。连带着整个部门跟着丢脸。丢翰林院和都察院的脸,打击面太宽,难免使人起狐悲之念。遭受池鱼之殃的许多人地位重要,其中还有立场和己方接近的,不利于建立“统一战线”。 可如果不在一个有象征意义的场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