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六二章 老成谋国 (第6/7页)
。” 这个“可夺其利”的,就是棉、桑。 关卓凡说,“劝种草棉、蚕桑,以其一年之计,胜于罂粟,民则因其而明取舍矣!若用峻法求速效,季翁军务倥偬,难免左右失机,以致滞碍不行。弟愚区区,季翁高明,当能鉴及!” 关卓凡的建议,左宗棠几乎全部接受下来。只是桑蚕一项,虽然陇东自古就有养蚕的记录,但几千年水土变迁,已经不大找得到适合喂蚕的树种,新植的话,又缓不济急,就先放了下来,主力推广种棉。 折子上面,另有办赈、凿井、植树,等等。 洋洋洒洒数千言,关卓凡看完了,心中不由赞叹:左季高能打仗、通经济、知权变,体民瘼,果真是胸中大有丘壑的人物! 左宗棠的这些条陈,招抚流亡、屯垦、禁种罂粟、倡棉、办赈等事体,他自己就可以做主,但是,遴选官吏和增设县丞两项,却是要先请朝廷允准的。 左宗棠作为统兵大帅,收复失地之后,有权利自行委派州县官,事后向朝廷补个手续就是了,朝廷没有不准的。不过,这一次,左宗棠有特殊的要求——“破除文法,遴访甘肃人员,署理庆阳府州县各篆”。 本地人不做本地官,这是基本的规矩。左宗棠这个要求,算是破例,所以,他必须事先申请。 左宗棠的理由是,当地空缺的州县官太多,他夹袋中没那么多候选人——手下各级将领都得留着打仗。 如果由户部一一从外地选调,一来缓不济急,二来,西北贫瘠,许多人未必愿意过来,愿意过来的,大都是刁恶无行之人——这种人,肯冒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