佞幸:我的姐夫是皇帝_第七十一章 说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七十一章 说事 (第6/9页)

嘴边,可以想到,这已是要被世人所批判了。

    不过,臣可不觉着不对。利并不只是银钱,他本身包含了很多。陛下是一国之君,您殚精竭虑、呕心国事,希望的是国泰民安、国家强盛、百姓安康富足,这本身便是利,或可言是大利。

    真心之臣,也求利,他们求能辅助君王求大利,求大利之下,自也少不了无数的小利。税、赋皆在此列。

    但,容臣说句狂悖之言,终利虽为一致,治国亦是目的,但求利、治国的法子难免会有不同。

    人皆是有意志的个体,越是有治国、求利想法的人,越是有意志,往往求的越多,意志越加坚定。有自己所在立场对于事务的判断,更是不足为奇。

    当两者的意志发生矛盾之时,自是会起了纷争。即便是君与臣之间,亦无可避免。

    因而,说到知贤和自贤之时,难免便会有自己的解释。为君者需知贤,知人善用,虚心纳谏,是为贤也可谓自贤。

    可正如杨廷和所言,这个贤本就没有一定的标准。在臣看来,尽信书不如无书,《列子》此言,君在知贤,不在自贤,可为何不能知贤且自贤?此自贤为何不可是自认为贤,且自成为贤?

    即便按着杨廷和的解释,那所谓自贤是知贤,可立场不一,意志不一,所认为对的方式也是不一,又如何能让这个‘贤’字统一?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臣说臣有理,君亦说君有理。说不得便会非此即彼,谁也无法说服谁……

    或许大臣和世人所认为的君贤并不是贤,不贤却亦是贤。反之,陛下认为其不贤,或许世人认为贤,是朝廷栋梁,国家砥柱。而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