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23节 (第2/6页)
好,但我必须再次承认,我目前很难给你答复。因为微观理论极可能很多是与我们认知大不相同的。我们的理解里1后面就是2,然后是3,4,5;但在微观领域,很可能数字却是1,3,5这样排列,没有2和4!这非常不合常理更反直觉,但又的确如此。这是个长久的认知建立过程,单纯靠一家之言很难站稳脚跟。” 李谕用了一些十分委婉的词汇来解答。 但实际上量子力学一直以来就是充满争论的,就算是二十世纪最顶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到死都无法认同量子力学。而且直到李谕穿越前,量子力学领域内的科学家们互相也在不断争论,当然已经发展到神仙打架级别。 很多人甚至调侃说“不自量力”的合理解释应该是:不要自学量子力学! 反观另一朵乌云相对论,大部分科学家倒是都比较认同。不认同相对论的基本都是民科或者连民科都算不上的某音某站“科学家”。 总之量子力学真的很难去完整地解释,更何况还是在量子力学刚诞生的萌芽阶段。 也正是因为如此难以解释,所以才有了那句著名的“遇事不决,量子力学”。 ——别管乱七八糟的了,反正就这么回事! 李谕给的解释已经尽可能用通俗的语言去讲,大家还是表示一头雾水。 玻尔问道:“说起来,巴尔末公式也有一些地方让人感觉奇怪。” 李谕说:“这就像当年关于太阳系行星的波德公式,都是经验公式,一旦正确的理论出来后,就站不住脚了。” 波德公式就是一个关于太阳系行星距离的经验公式,虽然明显是凑出来的,但确实对于人类早期探索太阳系还是起了一些作用的,几个行星的发现就是一定程度上受此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