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_第195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95节 (第3/7页)

现在可以找个建筑公司进行实验室的建造。

    建筑商在旧上海被称为“营造商”。

    找他们的话,通过人脉较广的传媒界人士最好,《申报》记者史量才为李谕推荐了一个叫做杨斯盛的人。

    上海近代建筑史上第一家国人自营的营造厂——杨瑞泰营造厂就是由他创建。

    杨斯盛是川沙人,即此后的浦东人。

    他以及他的徒弟们也就是上海滩建筑史上赫赫有名的川沙帮。

    有万国建筑博览之称的外滩建筑群,三分之二以上由他们承建,历史上曾有“浦东人造了半个上海城”之说。

    中国这个基建狂魔基因似乎从很早就埋下了萌芽。

    十来年前,清政府准备在上海修建海关大楼,设计师是英国人。这个没啥好说的,其实一直到后世,建筑设计方面尤其是理念设计方面还是欧洲最强,牵涉的不单纯是建筑学,还有美学、艺术之类的,确实是欧洲人的传统强项。虽然不少仅仅是他们文化上的审美观,不过艺术界这么多年了,话语权几乎一直在欧洲人手里,连老美都夺不过来。

    设计好后,如何建造成了个大难题,众所周知,上海的地质条件并不好,土质松软、地下水又多,所以上海建房子历来造价高的同时难度还很大。

    可以说上海这座城市就是拿真金白银一点点堆叠出来的,不适合做地基的软土地层实在是太多了,只能是用各种烧钱的方式处理。

    后世可以用机械做密集且伸入地下的桩基或者改良土质的方法,但这些办法要么很花钱,要么需要用到现代工程机械。而在二十世纪初,工程机械并不多,连个挖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