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25节 (第5/6页)
教科书,市场需求大到没边。 李谕感觉也的确只有张元济的商务印书馆才能发挥此书的作用,欣然同意:“如果真能助力教育,再好不过!” 蔡元培站起身,“走,我们一起去!” 后世商务印书馆的书基本上所有人都看过,单单一本《新华字典》就是多少人的童年记忆。 蔡元培在路上说:“筱斋(张元济字)于戊戌变法期间还得到过当今圣上的召见,当初便进言兴办新式学堂、培养各种人才和注重翻译。” 李谕说:“好在变法虽然未成,新式学堂终归是开始兴建。” 张元济是进士,进了翰林院,受到光绪帝接见很正常。 蔡元培说:“筱斋也曾在南洋公学任职,当时主要做的是译书,而且他的观点非常令我欣赏,他不再关注于过往重视的兵书,而是将译书的选题重心转移到了社科书籍。” “有道理,单纯的军事书籍有些对我们的确并没有太大的指导意义,毕竟基础不一样。”李谕说。 “先生所言极是,那时候译书大都比较有盲目性,”蔡元培继续说,“其实筱斋已经有机会做公学总办,不过却毅然进入了印书馆。但我投身教育,他则选择出版一路,殊途同归,都是一心为国。” 李谕说:“出版与教育的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李谕对张元济也是相当佩服的,一来读书好,能考上进士,二来做的事业也大,关键还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蔡元培说:“其实说起来,南洋公学的特科也是筱斋创立,他对于教育的理解不在我之下。” 李谕笑道:“蔡教习过谦了。” 蔡元培说:“并没有,筱斋已经做了很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