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49节 (第2/6页)
小时后收了上来,他从中先选出了20多份,基本已经是毕业生五分之一。 现在大学的招生规模很小,20来人已经是极限。 当然对于人才缺口来说,完全是杯水车薪,以后只能继续自己建学校教育人才。 不管哪个时代,最缺的都是人才。 李谕也不着急,对他们说:“各位可以先忙自己的事情,随时来京城找我报到都可。” 清末交通不太先进,来到京城就说明每年回家的机会可能只有逢年过节。 好在这些人总归家境不错,不然轮渡钱和火车钱都出不起。 在圣约翰大学,李谕还看到一个“熟悉又陌生”的东西。 “这是乒乓球台?”李谕惊讶道。 卜舫济校长对李谕能够准确说出它的名字有些小惊讶:“院士先生竟然认得这项运动?” 能不认识吗!以后都成国球了。 李谕问道:“哪里能够买到这些东西?我很想今后把它们安置在我开办的学堂中。” 卜舫济说:“我是在四马路的文具店看到的。我此前打过几次,在我们国家有很多人喜欢。圣约翰大学里,学生要尽可能学到欧美的东西,我便安置了乒乓球台,将来他们出国留学,也能通过运动更好与美国学生相融入。” 乒乓球进入国内的时间有点小争议,大多认为大概1904年前后,是一个叫做王道平的上海文具商人,经常去日本采购新颖的文具用品时见到然后引入。 此时国内的文具确实少有适合新式学堂的,而随着新式学堂大规模开展,文具成了一个很大的买卖,去日本采购文具完全是很正常的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