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_第76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76节 (第4/7页)

抽象,就像希尔伯特的23个问题,如果不是学数学的,基本上看问题都看不懂。

    但是混沌理论这种直接表述自然界原理的数学文章真的是太少了,虽然里面涉及到一些数学推导、微分方程的部分还是纯数学,但许多并不是搞数学的人依然能大体读懂,并不妨碍大家对其核心“混沌思想”的阐述。

    《泰晤士报》依然是市场嗅觉最灵敏的,他迅速联络北京的记者濮兰德,再次要他对李谕做专访。

    当濮兰德找到李谕时,正好《申报》记者史量才也在求稿,他得知李谕在瑞典的事迹后,当即也表示要重金约下访谈。

    没办法,只好一起了。

    正是在这次访谈中,通过李谕提到的“蚁xue效应”,史量才突发奇想创造了“鲤鱼效应”的表述方法。

    李谕听到后也是非常喜欢:“果然还是你们搞新闻的会创造热点词汇!”

    通过访谈,李谕又简单得描述了混沌的本质,用的都是最普通的语言。不过再说千言万语,似乎已经抵不过“鲤鱼效应”表述来得直接。

    濮兰德当天就通过电报向伦敦发回了新闻稿,以《泰晤士报》在欧洲的影响,迅速又带动许多其他领域学者开始关注起李谕的论文。

    很快,欧洲各大报刊的头版都画上了一条东方黄河里的“鲤鱼”,但是为了照顾欧洲的读者,报纸在旁边画上了大西洋的飓风。

    而且还是一场学术飓风!

    由于新闻稿通俗易懂,一时间街头巷尾讨论的都是“鲤鱼效应”。

    有人也由此想到了那首苏格兰民谣:

    “少了一个铁钉,掉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