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_第201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01节 (第2/7页)

他们,就是觉得这些人出身寒微,肯定没有礼教,不堪大用。

    很长一段时间里,也就一些汉人大臣、封疆大吏如袁世凯、张之洞、李鸿章在启用他们。等到大清没了,才真正能够发光发热,不过已经时隔太久。

    黄飞鸿带着李谕来到留美幼童先修班所在的院舍视察了一番,二十年过去,这里已经非常荒芜,而且地方明显不够大。

    毕竟留美幼童每一批只有30人,也并非都是在广州,比如上海就有这种先修班。

    既然叫先修班,学生又都是一些年龄比较小的孩子,所以教授的只有英文,自然用不着太大的校舍。

    但李谕倒是对这里表示非常有意义,“今后基金会所办学校,将会送一批学生去美国留学,选在这个地方,亦有继承之意。”

    黄飞鸿问道:“听闻现在最强之国家在欧洲,英吉利国、法兰西国等,为什么不去那里?”

    现在很多人的观点里,世界上最强的还是日不落帝国,“带英”。

    美国独居美洲,还处在闷声发大财的阶段,着力于工业方面。等它在军事、世界纷争崭露头角要在一战以后,那时候几个响亮耳光也初步打醒了大半个欧洲。

    李谕解释说:“欧洲的教育当然非常强,科研也很强,不过现在美国教育科研环境并不差,并且在外语方面只学英语也有助于精简课程。至于欧洲,太分散,强的国家太多,如果让学生再花时间去学习法语、德语就有点过于侵占时间。”

    刘永福说:“帝师说的有道理,我以前和法国人打过仗,他们说话就和英国人不一样。”

    黄飞鸿恍然:“原来还有这一层考量。”

    李谕笑道:“这些是客观原因,最主要的当然还是因为出钱的基金会来自美国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