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三章 成本  (第1/4页)
    在金钱开路的前提下,很快李景澜就在闽南行省的沿海地区,采购了一大批成熟或者半成熟的鳗鱼。    然后通过专门的活体海鲜运输船,将这些鳗鱼运输到卡拉瓜岛这边。    与此同时。    李青叶也收到了另一个消息。    通过卫星电话,出海捞鳗鱼鱼苗的康南向他汇报了一个重要的信息,那就是吕宋海沟附近的野生鳗鱼繁殖海域中,玻璃鳗的数量变得异常稀少。    根据康南和十几个同行的交流,此时玻璃鳗的数量只有往年的几十分之一。    很多捕捞船忙碌了几个星期,就捕捉到几十斤鱼苗,而往年则可以捞到几吨鱼苗,简直是断崖式下跌。    李青叶自然明白,这是过度捕捞的恶果开始体现出来了,同时这也是一个契机,也是一个巨大的风口。    在野生资源稀缺的情况下,会迅速抬高鱼苗价格,同时也会激发资本的投入。    现在他必须快速研发出低成本的鳗鱼繁殖技术,避免其他公司研究出相类似的技术。    目前对于鳗鱼人工繁殖研究最深入的研究机构,是来自东瀛的一个研究所,他们已经可以实现鳗鱼的人工繁殖,就是生产成本太过于感人了。    东瀛研究机构研究出来的技术,是通过激素刺激和环境调节,促使成熟的鳗鱼进入繁殖状态。    目前一尾人工繁殖鳗鱼的生产成本达到6万美刀。    而野生鳗鱼苗的批发价,为5000尾玻璃鳗7000~12000美刀。    两者价格相差太大,人工鳗鱼苗根本不具备竞争力。    李青叶看过那个研究所的相关论文,甚至还通过黑客手段,将对方的网络翻了个底朝天。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