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记_第四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章 (第1/37页)

    改土归流的起源,乃是千多年来中原夏人不住向四边异族领地扩张中所产生的一种必然。

    南方诸州,山高林深,交通不便,更因其天气的湿热,而滋生着种种中原闻所未闻的异虫、瘴病,以及文明程度的普遍低于中原诸夏,最早一批进入此地的军队,虽然使之在名份上归化帝京,却没有也不可能将严密覆盖着中部数州的官僚网络编织,起初设立的一些流官,非病即亡,至于治政所必需的种种随员,更是找不到人。

    做为解决的办法,朝廷设立了一些军政合一、拥有莫大权力的将军,更强迫推行“屯田”之事,这的确在一段时间内使统治较为稳固,但很快,军人主政的弊病就不断展现。

    固然,在精心挑选和控制之下,并没有出现拥兵自重的藩将,但军人本性,他们始终也是强硬而不知变通,缺乏柔软的手腕,虽善于平息动乱,却又总是制造出更大的动乱,甚至,还出现了为求军功而刻意逼发民乱又血腥镇压的“名将”。

    如是数次,终于有文官系统的首领正式进言,谏选头面人物设为“土司”,梳理民政、父子相继,在地方上另设将军统兵安境,又设招抚使“观风,不干政事”,即所谓“以夷制夷”。

    “哦,你这样说,我倒是明白了…”

    虽然没有土司之名,但实际上,法王透过密宗对雪域进行统治,正和那些代代相传,手中集合了大量权力的土司们没有什么两样。

    “那这么说的话…改土归流就是把土司撤除,改设流官了?”

    点点头,法照道:“正是。”

    土司之设,始终也只是权宜之计,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权力结构中,不可能长久的容忍另外一些一能够“世官其土、世有其民”的人,而同时,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