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清_第一二二章 历史的轨迹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二二章 历史的轨迹 (第3/5页)

况下,即便换了自己主政,这个约,真的就可以不签吗?

    关卓凡一点把握也没有。

    力不如人,说什么都是废话、空话。

    原时空,能够勉强收回伊犁,说到底,不是因为曾纪泽的口才好,而是当时回乱已经平定,左宗棠的大军,正驻扎西北,虎视伊犁。

    好了,该御姐说话了。

    “这几个条约,我不大清楚到底怎么回事。划界上面,咱们似乎……吃了亏?”

    似乎?!

    还好,jiejie,您还知道我说的是“划界”的事情。

    不怪得御姐“似乎”——穿越之后,关卓凡才发现:此时的主政者,对中俄划界,并不是不知道自己吃了亏,而是糊里糊涂的,不知道自己到底吃了多大的亏。

    就是说,没有明确的“量”的概念。

    关卓凡查阅《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关于划界部分,有一个共同点:只有关于河流、山脉和卡伦的名称、走向的简单描述,没有任何距离、高度的具体数字。

    粗疏之处,和现代划界协议的精准,差的太远了。

    事实上,这个时代的中国人,既缺乏“数目字管理”的概念和手段,也不具备现代意义上的疆域观念。遥远的东北、西北的国境线,在理论和现实中,都非常的模糊,严格说起来,并不存在一条几何意义上的“线”。

    更致命的是,彼时的中国,缺乏万国公法中关于疆域的“实际控制”的概念——这让中国在和俄国的折冲樽俎中,吃了大亏。

    比如,俄国人坚持要求以中国的常设“卡伦”——就是哨所——为划界依据,可中国的许多常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