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十六章 驱龙入海 (第3/5页)
所以,应该可以扬郭嵩焘所长,避郭嵩焘所短。 郭嵩焘的“出身”,对“顾问委员会”早期的工作,也有特别的帮助。 一般认为,郭嵩焘出身曾国藩幕中。但是,郭嵩焘绝非曾的普通幕僚,他在湘系中,有超然而独特的地位。 郭嵩焘的年纪,虽然小曾国藩七岁,但两个人却算是“同学”,他们都曾在岳麓书院读书,时间上是有交集的。 最重要的是,曾国藩的“出山”,是郭嵩焘一力促成。 洪杨乱起,文宗敕令丁忧在籍的曾国藩兴办团练,曾国藩犹豫不决。郭嵩焘几度登门,反复劝说,曾国藩终为所动,出面创办湘军。 曾涤生最终变成曾文正,始作俑者,是郭筠仙。 郭嵩焘于左宗棠,也大致起到了类似的作用。 郭嵩焘,实在是时代风向最敏锐的感知者。 “顾问委员会”的第一桩差使,是筹办“奉恩基金”。关卓凡打的算盘,除了“赎买”宗室对“新政”的支持外,他还要通过“奉恩基金”,实现一桩同样重大的图谋:控制所有“新政”的企业的财务。 因为“奉恩基金”的来源,是从各地新式工矿的盈利中抽成;而要抽成,首先就要弄清楚你有多少盈利,就是说,要盘你的帐。 如此,就掌握了新式工矿的财务。 关卓凡决定,新办企业,一律采用西法财务制度,就是“损益表”、“资产负债表”那一套。 原时空的洋务,办的不伦不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