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五十六章 驱龙入海 (第1/5页)
有意思的是,文祥的《密陈大计疏》,也是光绪元年,即1875年的事情。 汉、满各自最有洞察力的两个人,同时认识到了,中国在制度层面和西方诸强的巨大差距;而郭嵩焘还认识到了:不同的经济基础,决定不同的上层建筑。这一点,郭嵩焘的见地,又过于文祥了。 郭嵩焘对于关卓凡“另起炉灶”的设想,感觉犹如看见了另一个自己从浓雾中走了出来——就是那种脑子中有隐约的形象,口中却难以名状,结果被人家明明白白活生生地摆在了眼前的感觉。 那份痛快和惊喜,无可言语! 正是!原先的那个“制度”,既然已经腐败不堪,也不知道如何变戏法叫它焕然一新,索性完全不搭理他;在旁边建立一个全新的“制度”,你过你的,我过我的。 在这个过程中,一点一点抽旧“制度”的血,慢慢地“阴干”他,等到新“制度”茁壮长大了,旧“制度”也就自然死掉了! 最紧要当然是不要叫新“制度”感染旧“制度”的病菌,大家离得如此之近,如何做成功的“隔离”? 关键有两个。 一个是用人,要分得清“新人”和“旧人”,新“制度”一定要用“新人”。 一个是新“制度”里边,要有足够的新鲜空气,保证“新人”不会“泄气”而变成“旧人”。 这方面,郭嵩焘是有切肤之痛的。 就是他赴山东烟台等地。查办隐匿侵吞贸易税收的那一次。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