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173包拯与狄青 (第6/9页)
是受命于天,专门来解除宋朝边患的“武曲星”,他与当世的“文曲星”包拯,被人们一同视为救宋室于危难之中的一代名臣。 狄青(1008年-1057年),字汉臣,身长7尺,浓眉大眼,姿态雄伟,胸襟广阔,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市)人。 狄青出身贫寒,十六岁时,因其兄与乡人斗殴,狄青代兄受过,被逮罪入京,还在脸上刺上象征罪犯身份的纹身。因为这个原因,狄青冲锋陷阵时都会带上独特的面具。 宝元初期,西夏李元昊反叛,朝廷任命狄青为延州指挥使。当时前线的偏将屡次被西夏打败,士兵大多畏惧胆怯,狄青打仗时经常亲自做先锋。率领士兵夺关斩将,先后攻克金汤城、宥州等地,烧毁西夏粮草数万,“收其帐二千三百,牲口五千七百”,并指挥士兵在战略要地桥子谷修城,筑招安、丰林、新寨、大郎诸堡,“皆扼贼要害”。在宋夏战争中,狄青屡次立下卓越战功,声名也随之大振。 尹洙任经略判官时,狄青以指使身份求见,尹洙很欣赏他,就把他推荐给经略使韩琦、范仲淹,并说:“这是良将之材。”二人也认为狄青是个奇才,对他厚礼相待。范仲淹教他读《左氏春秋》,对他说:“将帅不知古今历史,就只有匹夫之勇。”狄青从此改变志趣读起书来。 狄青在军队中奋斗,十多年后才显贵起来,当时脸上还留有黑疤。仁宗劝他敷药除掉,狄青指着自己的脸说:“陛下以臣有微功,屡加迁擢,并非论及门第。臣有今日,正为此涅,臣愿留示军中,可作劝勉。”仁宗道:“卿言有理,随卿所欲。”旋命狄青为彰化军节度使,复擢为枢密副使。 皇右初年,广源州知州农全福被交趾人杀死。全福妻阿农改嫁商人,生子农智高,智高年方十三,恨有二父,复将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