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三十八章 顺着网线来催更!(大章) (第3/8页)
下,这个最困难的壁垒最终还是被突破了。 因为和针管不同。 温度计毛细管是某种意义上的‘半中空结构’,在玻璃未成形的时候用细针去捅就行了。 至于徐云先前所谓的“三段零六刻四平”,指的便是三十六度四。 徐云将代表十位数的数字定做了“刻”,将个位数的定成了“刻”,“平”则代表着小数点的后一位。 类似古代的计数表达,相对于纯数字会更容易理解一点。 随后老苏接过温度计,认真看了眼上面的刻度。 三段零六刻四平,按照他先前为王越号过的脉来看,这个数字无疑是相当准确的。 接着他握住温度计一端,按照徐云先前示范的那样轻轻甩了甩。 果然。 水银便自然缩回了底部。 接着他又用手指握住了底端,三十多喵后,水银很自然的又上升了少许。 老苏瞳孔微微一缩。 作为一位医学大家,老苏在汇编《本草图经》的时候,不止一次的在各类古籍在见到过对人体温度的讨论。 虽然在实战环节,中医可以通过脉象来辨明人体情况。 但这是属于‘里’的范畴,并不是所有医者都能准确判断出病人情况的。 否则也就不会有庸医这种词的出现了。 但若是不借助脉象全凭手感,那么判断起来反而还要更难一点。 尤其是在精度方面: 比如36.7和37.2度,医者单凭触感其实是很难感应出来的,因为医者不能保证自己的体温也正常。 而在医学概念中,37.2度已经可以算是体温过高的前兆了。 因此徐云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