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牧医[六零]_草原牧医[六零] 第187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草原牧医[六零] 第187节 (第7/7页)

适合土地资源丰富而劳动力缺乏的可以使用大量机械投入工作的‘大农场模式’。

    若说模仿日韩等国, 蒙古国土地开阔、牛羊牲畜量大、作为第一大产业的牧业又不适合畜牧资源少、资源密集、科技水平高的‘集约化经营模式’。

    与此同时, 因为蒙古国纬度和地理环境的制约, 整个国土范围内牧业发展占比过大,农业极其落后, 这种不均衡又导致‘退牧为耕’政策的推行……

    在政策磨合的过程中,国土和国内牧民极度不适应。

    在这个冬天,一生游牧的老牧民住在集约社区中, 远眺勒兹河, 看着风卷走的珍贵浮雪一部分落进河流,堆积在河道对岸, 另一部分则卷着尘土一路向东南而去。

    一直不停歇的风,卷走更多的雪,更多的土,日行千里越过国境, 向更遥远的地方而去。

    于是, 没有了挡住雪的植被和土坡, 更多的枯草和浮雪被卷走,土壤也变得更平坦,风便也更肆虐。

    老人们望天日复一日地长叹,既无力改变不下雪的天,也拦不住草的离开。

    …

    绵长的额尔古纳河从呼伦贝尔最早一批牧民们最最初始的记忆中,流经时光,贯穿历史,一直流淌进六十年代新生孩子们好奇看世界的眼睛里。

    它蜿蜒勾勒了国境,肥沃了呼伦贝尔大草原,成为牧民们的母亲河。

    这条长河一直向南流淌,至呼伦贝尔大草原上明亮的眼睛——呼伦湖。

    在零下四十度的草原上,连呼伦湖也会结上1米厚的冰面。

    夏天时,在满洲里的情人岛上,能看到苏联后贝加尔的小村落里青年男女在河水中嬉戏。送物资的卡车穿过草原来到小村落,为住在这里的人送来食物和必备品。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